《知识经济》:关于我们 - 中国.com - 刘韧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054 次) 时间:2001-11-02 14:14:07 来源:刘韧 (liuren) 原创-IT

关于我们
■ 刘韧
一天,一个美国人来找我,是位历史学家。他立志研究中国史发生在3年前他第一次走上长安街的那一刻。那次,他在北京待了3个月,在他看来,北京3个月的变化要比美国30年的变化还要大。他觉得,历史根植于变化,中国史最有价值。
历史研究需要切入点,这个美国人选择了中关村,所以,他来找我。这个美国人3年前开始学习汉语,现在他的汉语已经好到了可以说俏皮话。他住北大,整天泡在中关村。
这个美国人的选择让我汗颜。从那天起,我开始考虑中关村之于中国的价值,后来我想清楚了:第一、中国现代意义上的企业诞生于此;第二、中国高新技术从这里走向市场。知识与经济两个轮子驱动中关村前行,也使中关村最有可能成为中国发展之剪影。我们坚信中关村可以写进历史,我们希望这个工作由中国人完成,由《知识经济》完成,而不是由以世界为己任的美国人完成。
《申报》是旧中国第一大报,无论是规模、还是发行量,都远非《新青年》能比,但是,现在人们能记住的是《新青年》,不是《申报》。直到今天,陈独秀主编《敬告青年》中的话“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隐退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依然掷地有声;直到今天,李大钊《庶民的胜利》、鲁迅《狂人日记》、胡适《尝试集》都还熠熠生辉。在对后世的影响力上,《知识经济》要学《新青年》,我们期望,多年以后,人们研究中国新经济史、中国高新科技史、中关村史、中国企业史,都将《知识经济》作为最重要的参考文献。别人将媒体和炼钢一样当成商业,我们将《知识经济》当作我们的理想、兴趣与事业。
《知识经济》要办成留得住的杂志,就必须坚持一种思想,并在这种思想上下注。《知识经济》愿意相信,“为社会创造财富、税收、就业机会等一切美好事物”的企业将是未来社会的主干;愿意相信,“企业、企业家地位上升”的过程将是中国“走向富强”的过程;愿意相信,“剖析、研究、讨论、传播”企业“创造财富之过程”将会是未来社会最主要的任务之一。《知识经济》将坚守企业精神,一直站在企业家立场。
在美国,企业报道先诞生了《商业周刊》和《财富》模式,1917年,善于写人物的柏蒂·福布斯创办《福布斯》,《福布斯》以鲜活的人物报道很快成为和《商业周刊》、《财富》并驾齐驱的三大商业杂志之一。《福布斯》现任CEO蒂姆西·福布斯自豪地说:“在我祖父尝试真正去创办一份报道人物的杂志之前,商业报道只是一堆枯燥的数字而已,媒体很少会注意数字背后的人物。”而“估量处在一门商业顶层的那些人物的活动,你就会更加明了该公司的前景,这种感觉比资产负债表、盈利率、现金流动、市场份额和市场资本总额要准确得多。人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会计报表并不能反映他们的价值。”在企业报道形式上,《知识经济》要学《福布斯》,以人物作为一切报道的切入点。在商业报道中,也只有人物报道比较能够留得住,在今天的中国图书市场,可以看到很多《福布斯》结集出版的人物图书,而鲜见《商业周刊》或者《财富》的图书。人最关心、最可以学习的还是人本身以及他的命运。
《知识经济》要办成留得住的杂志,还必须解决好历史性与新闻性之间的矛盾。就新闻而言,当事件尚处在“传谣、辟谣,再传谣、再辟谣”阶段时,迷雾重重,新闻最多,新闻性最强,但《知识经济》此时只会调查,观望,记录,但不做报道。《知识经济》认为,当事人尚在“当事中”,一般不会因为要帮助新闻界而多说一句真话,当事人此时开口多以利用新闻界攻击对方为主,新闻界当然可以利用多方博弈,“逼迫”当事人多说,但“嘴仗”之中的真实性可想而知。好在现在很多受众将新闻当娱乐看,不当真。《知识经济》很认真,他宁愿慢一点,宁愿等着所有的环节都尘埃落定,也不愿意留一份错误的档案在历史里。
今年年初,我和《河殇》的作者王鲁湘一起写10集的电视片《致中关村》,鲁湘不想局限于我的《中关村三部曲》,他慕名在网上看了很多评论家的大作,看了几天,他就不再看了,他说:“他们即使抄录些人物简历、企业大事记,也比他们的大论对我更有意义。”我还是那句话:“现在的高论,三年以后是没法看的。”《知识经济》既然将目标定在让读者将其放到书架上保存,将必须多做报道,多做独家的报道,多做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报道。
几个月前,同乡自故乡来,说阜阳有卖《知识经济》,说电脑公司的老板拿着笔看《知识经济》,说他们不可能上MBA,他们只有看《知识经济》提高自己。当我们写到心力交瘁的时候,想想那个拿笔的读者,我们也会更认真地写下去。

文章评论:《知识经济》:关于我们 - 网络2000少侠 - 2001-11-02 15:20:14

确实如此,<知识经济>我买不到,只好把donews上那些文章打印出来晚上躺床上看。看看那些企业的成长过程,企业家的创业历程,非常有帮助。而一些什么IT评论,空泛而没什么意义。写的人也只是一些写IT东西写得较多的人。我要的是那些成功者的心得经验,真知灼见。

RE:文章评论:《知识经济》:关于我们 - 许板凳 - 2001-11-02 16:28:47

【(许板凳)回复(网络2000少侠)的大作】 知识经济杂志在中关村哪有卖?北大附近的几个报摊,海图的那个,都没有卖的。

反对:写人物好象更难把握。 - black1999 - 2001-11-02 22:53:39

历史因为一个个曾经鲜活的人而变得丰满而充实,正是一个个人、一件件事将过去串接起来而成为历史。 读过《万历十五年》的人,一定会赞叹作者通过人物对历史的把握。 然而,有几个人能够把人物传记写成历史?因为这需要更高的角度、更广的知识面、 更深的专业知识、很小细节的把握、客观平和的心态,很细致的文笔………… 刘现在已经到了某种高度,他已经领悟到了这些,并且能够很好地将他表现出来然而,你不可能要求别人都这样。 看似平和、简单、淡淡的词句却是多年修练的结果。就好象《推手》中所讲述的高手一样。 好象现在很多电视台都在搞企业家的那种对话节目中,初衷可能也是写人物传记一样,但是又有几个能够搞得有声有色? 正如我们看到小孩子玩太极感觉很好玩一样,因为小孩子本应拿着木剑到处砍杀。

RE:反对:写人物好象更难把握。 - zdw - 2001-11-03 15:48:21

刘老师的确是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每次和他一起喝酒的时候,总是不敢接受每天晚上拜读的心潮澎湃的好文就是出自眼前这个白白胖胖,说话温温和和的人手笔,呵呵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坏故我在,我在故我爱!

RE:文章评论:《知识经济》:关于我们 - 稻草人(可可) - 2001-11-03 17:16:47

【(稻草人(可可))回复(网络2000少侠)的大作】 读刘韧开始于《南方周末》,然后到《计算机世界》,现在到《知识经济》,每一次的阅读,都是很开心和快乐的。 喜欢这些东西,因为能促使人的成长。

RE:文章评论:《知识经济》:关于我们 - 许板凳 - 2001-11-02 16:28:47

【(许板凳)回复(网络2000少侠)的大作】 知识经济杂志在中关村哪有卖?北大附近的几个报摊,海图的那个,都没有卖的。

反对:写人物好象更难把握。 - black1999 - 2001-11-02 22:53:39

历史因为一个个曾经鲜活的人而变得丰满而充实,正是一个个人、一件件事将过去串接起来而成为历史。 读过《万历十五年》的人,一定会赞叹作者通过人物对历史的把握。 然而,有几个人能够把人物传记写成历史?因为这需要更高的角度、更广的知识面、 更深的专业知识、很小细节的把握、客观平和的心态,很细致的文笔………… 刘现在已经到了某种高度,他已经领悟到了这些,并且能够很好地将他表现出来然而,你不可能要求别人都这样。 看似平和、简单、淡淡的词句却是多年修练的结果。就好象《推手》中所讲述的高手一样。 好象现在很多电视台都在搞企业家的那种对话节目中,初衷可能也是写人物传记一样,但是又有几个能够搞得有声有色? 正如我们看到小孩子玩太极感觉很好玩一样,因为小孩子本应拿着木剑到处砍杀。

RE:反对:写人物好象更难把握。 - zdw - 2001-11-03 15:48:21

刘老师的确是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每次和他一起喝酒的时候,总是不敢接受每天晚上拜读的心潮澎湃的好文就是出自眼前这个白白胖胖,说话温温和和的人手笔,呵呵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坏故我在,我在故我爱!

RE:文章评论:《知识经济》:关于我们 - 稻草人(可可) - 2001-11-03 17:16:47

【(稻草人(可可))回复(网络2000少侠)的大作】 读刘韧开始于《南方周末》,然后到《计算机世界》,现在到《知识经济》,每一次的阅读,都是很开心和快乐的。 喜欢这些东西,因为能促使人的成长。

媒体的本色与良心 中华民族的劣根 - 胡震晨 - 2001-11-03 21:57:04

最近刘韧的几个非故事类的文字简短而深刻,让我有些感动。 我们能够说的是IT,IT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作为优秀的中国人一分子,良心和勇气比才华更加重要。 我们看到的是IT的人都很忙,我们也能看到在中国的西部,由多少青年人沉浸于麻将。一个没有努力工作的民族,一个没有危机感的民族是注定要衰落的民族。

RE:媒体的本色与良心 中华民族的劣根 - 庄稼 - 2001-11-04 01:27:44

【(庄稼)回复(胡震晨)的大作】 “我们也能看到在中国的西部,由多少青年人沉浸于麻将”,的确是这样,让人痛心疾首!

请你看个帖子:)你会痛心疾首,还是…… - 炳德 - 2001-11-04 19:15:19

【(炳德)回复(胡震晨)的大作】 这些好战分子究竟是怎么教育出来的?   这一代以及那一代的理想   我经历过一个全体青少年都渴望当兵打仗的时代,今天看过去它不免 荒诞,但当时的一切都是有本有源,顺理成章的,那是一个生活有如舞台 布景,被装饰得如火如荼的时代。   绿军装风靡全国,成为青少年们唯一的,具有绝对统领地位的流行时 装,这种整齐单一的审美趣味,自然源于这一代人所获得的整齐单一的教 育。炸碉堡堵枪眼之类的英雄主义行为,雪山草地的浪漫主义传奇,是自 幼年以来一直喂养我们的食品,比起异域的童话,这种喂养是不由你个人 或家庭选择的,它带有统摄性和强制性,接受是一种义务。那种整齐单一 的着装趣味,并非仅为审美的尺度,而更是道德的尺度了。   这一代人的唱火药味十足的歌,由衷地相信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人 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正等待着我们去解放。这一代人觉得生在和平年 代是一件遗憾的事情,甚至连“和平”这一类的字眼都是懦弱的,带有“ 修正主义”气味的,因为它使人生平庸,何况它几乎总与“演变”这样可 耻的字眼连在一起。“我们这一代青年将亲手参加埋葬帝国主义的战斗。 任重而道远……”这样一类名言的流行程度可以压倒当今任何一支流行曲 ,这一代人无论从高音喇叭里听到它,还是从友人来信中看到它,都无不 为之动容,从而进入一种躁动不安的梦境状态。革命的饥渴,战争的饥渴 ,献身的饥渴,伴随着青春期特有的饥渴,使这一代人如浸没在狂潮之中 ,没有立足点,也不肯沉没,于是便不断地翻卷,涌动。我们可以从当年 流传下来的诗文中,看到那个时代的生命标本,比如当年广为传抄的政治 抒情诗《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   “第三次世界大战”,是这一代人不断讨论的话题,几乎是从记事以 来,这场虚构的大战,就通过官方话语和私人话语,无数遍地让他们体验 过了。因此,诗人的虚拟,在这一代人的情感里,是比真实生活更真实的 。诗的场景是:那一场“赤遍全球”的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诗人站在北美 的陵园里,站在为攻打白宫而牺牲的战友墓前,抒情和回忆。回忆中有他 们共同经历的红卫兵运动,井冈山,大串联,更有那令人难忘的夜晚,一 同收听国防部的宣战令,出征,一同奔赴“最后消灭剥削制度的第三次世 界大战”……今天,我手里写下“国防部的宣战令”这几个字的瞬间,突 然有一种极恶劣的情绪反应,我甚至不愿承认自己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但 在当时,我确曾为这样的诗句激动过:   “还记得吗?    我们曾饮马顿河岸,    跨过乌克兰的草原,    翻过乌拉尔的高峰,    将克里姆林宫的红星再次点燃。    我们曾沿着公社的足迹,    穿过巴黎公社的街垒,    踏着国际歌的鼓点,    驰骋在欧罗巴的每一个城镇、乡村、港湾。    瑞士的风光,    比萨的塔尖,    也门的晚霞,金边的佛殿,    富士山的樱花,    哈瓦那的烤烟,    西班牙的红酒,    黑非洲的清泉。    这一切啊:    都不曾使我们留恋!    因为我们有    钢枪在手,    重任在肩……”   这些中国青年,就是这样踏遍了全世界,胸怀理想,也胸怀仇恨,浴 血南征北战,直至“冲啊!攻上白宫最后一层楼顶,占领最后一个制高点 。”直至全世界一片红,共产主义最后实现。   读这样一些诗句的时候,我们不会知道国际法准则,不会有良心上的 歉疚,更不会以为“侵略”这个向来只用于帝国主义的字眼跟我们有什么 关系,因为我们始终坚信我们是正义的。何况,我们在受教育中所获得的 道德准则还包括:对阶级敌人绝不心慈手软,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人民的 残忍。直至今天,我们当中的许多人仍然认为这是一种圣洁的情感,只不 过有点儿幼稚而已。   如果我们的历史课本或课外读物,向我们描述过某些我们应该知道的 历史,而且描述不是限于那些意识形态的辞藻,能略微地进入某一段社会 生活,比如二战前德国的社会生活,尤其是青少年的生活,或许我们会获 得某种对照。与历史对照可以使人较为理智地思考自身的处境。从如火如 荼的舞台布景中走下来,观看了另外几出同样如火如荼的剧目以后,你才 有资格有能力评价你自己参与演出的那一场戏。其实我们可以很轻蔑地对 待“空前绝后”“史无前例”之类的修辞方式,对于历史来说,这些巨大 得令人喘不过气来的辞藻,几乎都是谵妄的,不诚实的。   命运最终没有满足我们当兵打仗的痴迷,没有真的听到“国防部的宣 战令”,把战火烧到世界上去,没有真的实施“赤遍全球”的战争狂想, 实在只能说是上帝对我们的怜悯。在我自己做了母亲之后,再从历史图片 中看到那些十二三岁的德国孩子,在纳粹德国即将覆灭的前几天,列队接 受“元首”的接见,准备开上战场去充当炮灰的情景,我说不出我的感受 。我想,一切战争狂想都是有罪的,所谓“圣洁的情感”,不能减轻丝毫 的罪愆,那些满稚气的德国孩子,会说他们纯正的雅利安血统不是圣洁的 吗?   纳粹德国的宣战令满足了德国青少年的战争狂想,而在此之前,统治 者是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措施来灌输这种战争狂想的。   纳粹当局严密控制自小学开始的全部教育环节,取消全部私立学校, 改组了绝大部分教会学校,使教育“一体化”得以全面进行。   纳粹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出这样一代青年,用希特勒的话说:“全世界 在这代青年的面前都要骇得倒退。我要的是具有强烈主动性、主人气概、 不胆怯、残忍的青年,在他们身上既不允许有软弱,也不允许有温和。我 要从他们的目光里看到骄傲的神色和猛兽般的犷野……”   在中小学教学内容方面,文化课程大幅削减,政治教育和军事体育训 练的比重大幅度上升。政治教育强调培养青少年忠诚于领袖,具有为实现 纳粹主义的坚强意志责任心,勇猛好斗,不重私利,勇于为纳粹德国牺牲 一切。而在可怜的文化课程内,也充满着纳粹的革命化气味:历史课还未 历史知识的系统,而着重种族斗争,宣扬德意志历史上的民族英雄,着重 激发爱国热情;生物、地理、德语等课也向种族论(而德国总有数量可观 的知识分子在源源不断地制造着这一类理论)严重倾斜;数学课时常用于 学习计算炮弹飞行轨迹或枪炮瞄准的提前量;而物理化学等等,就更是可 以注入战争实践或军工生产一类的内容。   国家通过各种组织严密地控制了每一个青少年。从6岁到10岁,你是学 龄团员,跟随你的一个记录簿,开始记录你在纳粹化运动中的种种表现。 10岁到13岁,你必须通过考核——比如背诵纳粹主义要义和纳粹党党歌, 野营,操练,为国家收集废铜烂铁——然后升入少年队,你必须在希特勒 生日那天参加集体宣誓:“在代表我们领袖的这面血旗面前,我宣誓把我 的全部精力和力量献给我国的救星阿道夫。希特勒。我愿意而且时刻准备 为他献出我的生命,愿上帝帮助我。”你被授予一把刻有“血统和荣誉” 字样的少年队员短剑,你学习服从,学习射击和投弹,铺设电话线,学习 追逐整个社会都视之为荣誉的荣誉。14岁到18岁,你就成为青年团的正式 团员。你必须过集体生活,住在营房里,接受按武装部队的要求组织的军 事训练,学习纳粹史、种族学,听时事讲座:德国被包围了,要把民族的 力量聚集起来,为德意志民族夺取生存空间,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等 等。你必须参加农村劳动服役,必须统一着装,必须在大型的集会游行时 严守纪律,跟随喇叭狂热地呼喊……而在这之后,你成年了,你将幸运地 接受国家赐予你的“最高和最后的国民教育”——服兵役。在多年的受教 育中,你已深深认同这一点:德国陆军是全国的榜样,它具有最可贵的素 质,即纪律、团结和牺牲精神,军队是德国“最具社会主义性质的组成部 分”,是对青年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场所,它必须作为青年教育的终结阶 段。   在这环环紧扣的教育体系中,你一点一点地失去了个人的自由,你既 没有个人行为的空间,也没有个人思想发展的空间,生活中所有空间和时 间都被集体、国家所充满。但这又有什么呢?元首早就这样教导过的:“ 一个民族的思想和意志的自由,要比个人思想和意志的自由有价值得多。 ”而且这种价值似乎是可以立刻看见的。   你走完了党所勾勒的接班人成材全过程,通过了多年不间断的治炼, 你有了挺拔的身姿和钢铁般的意志。连终日标榜民主自由的那些美国人也 不禁羡慕你,并因此而怀疑他们的宪法制度是否比得上纳粹的理想,他们 说:在新闻短片里,那些年轻的德国兵多么英俊多么富有生气!而我们美 国的年轻人则整天看电影,像一群废物。   在一个全社会都仰慕军人的时代里,青少年会为自己确定什么样的人 生道路呢?他们的体格、他们的信仰、他们的知识结构、以及他们青春期 的欲望,都在推涌着他们。他们仿佛站在世界之巅,俯视这个小小的世界 ,油然而生一种神圣的使命感,何况“血统和荣誉”的短剑,是祖国早就 授予了它们的呢?为德意志民族而战,为斩断套在祖国颈上的绞索,夺回 祖国的自由和生存空间而战,为拯救了德意志祖国的元首而战,为血统和 荣誉而战!用纳粹党的教导来说:这是进入历史的伟大时刻,这是史无前 例的伟大事业。至此,难道战争还是可以避免的吗?   后世的论者试图控清为什么会发生纳粹那样的罪恶,到底是些什么样 的人在充当希特勒的屠夫。有学者不惮烦琐,一个一个地调查纳粹军队中 士兵的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结果发现,这些杀人恶魔,个个都说得上是 品行端正的普通德国青年,他们的经历也不过是德国青少年从学龄团、少 年队到青年团、国防军这样普通的经历。   一名上尉在法庭上如此叙述说:   “1943年3月初,我收到了80个囚犯,要我用希尔特给我的毒气把她们 杀死。……“在几个党卫队人员的协助下,我把那些女人的衣服剥光,并 把她们推进毒气室。门一关上,她们就开始尖声号叫起来。我通过一条管 子把一定数量的毒盐送入室中……从一个窥视孔看室内发生的情况。这些 女人只呼吸了大约半分钟便栽倒在地上。我开了通风机以后,把门打开。 我发现那些女人都已死在地上,浑身都是粪便。”   当检察官问他当时的感觉时,他的回答是:   “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毫无感觉,因为我是奉命用我已告诉过你 的办法杀死这80个人的。而且,我正是按照这种方式训练出来的。”   片刻之间虐杀80个生命,而毫无感觉,这便是纳粹教育思想和教育体 系的巨大成功。我想象,在说到“而且,我正是按照这种方式训练出来的 ”之时,我名上尉依然是英俊挺拔的,内心里他依然认定自己是德意志祖 国的忠诚战士。   德国的三四十年代,中国的六七十年代,都已是过去了的事情,人们 在形容这两段历史的时候,都喜欢用同一个词——浩劫。但这一个词并不 能结束一切。追述这些,就是由于它们在我心里总也不能过去,而且我想 ,没有直面于它的认真清理,所谓浩劫,是不可能从一个民族的历史中过 去的。   作为这一代中人,我不喜欢听受害者对当时青少年们的“革命行动” 一味地控拆,不喜欢听诸如“红卫英雄”之类的鄙称,我总是下意识地回 护着少年时代的“圣洁的情感”。但有一次,当我又读到一位老人在回忆 录中作这种控拆的时候,有地声长叹却触动了我——“这些坏人是怎么教 育出来的啊!”我蓦地想起那些眼熟的军用皮带,那些涂在老师脸上的墨 汁,还有,一个出身很好的中学生,把同学绑在木桩上做稻草人,用军体 课上学来的很标准的甚至很优秀的刺杀动作,向同学前胸不断突刺……快 三十年了,我几乎不再想起这些,这无疑是一种回避。而在读到别人的历 史和别人对自身的剖析之后,我想我们有必要明白我们这块土地曾发生的 事情,我们有必要回答那个总是被回避着的问题——   这些坏人究竟是怎么教育出来的?

RE:媒体的本色与良心 中华民族的劣根 - 马振 - 2001-11-05 00:24:35

【(西部的马振)回复(胡震晨)的大作】 “我们也能看到在中国的西部,由多少青年人沉浸于麻将”似乎这句话与现实有点出入吧?

RE:请你看个帖子:)你会痛心疾首,还是…… - carboy - 2001-11-05 11:57:20

炳德 这篇东西发人深省 :【 在炳德(颜钧)的大作中提到:】 :【(炳德)回复(胡震晨)的大作】 : : : ......

RE:媒体的本色与良心 中华民族的劣根 - 庄稼 - 2001-11-04 01:27:44

【(庄稼)回复(胡震晨)的大作】 “我们也能看到在中国的西部,由多少青年人沉浸于麻将”,的确是这样,让人痛心疾首!

RE:媒体的本色与良心 中华民族的劣根 - 马振 - 2001-11-05 00:24:35

【(西部的马振)回复(胡震晨)的大作】 “我们也能看到在中国的西部,由多少青年人沉浸于麻将”似乎这句话与现实有点出入吧?

RE:请你看个帖子:)你会痛心疾首,还是…… - carboy - 2001-11-05 11:57:20

炳德 这篇东西发人深省 :【 在炳德(颜钧)的大作中提到:】 :【(炳德)回复(胡震晨)的大作】 : : : ......

文章评论:《知识经济》:关于我们 - 网络2000少侠 - 2001-11-02 15:20:14

确实如此,<知识经济>我买不到,只好把donews上那些文章打印出来晚上躺床上看。看看那些企业的成长过程,企业家的创业历程,非常有帮助。而一些什么IT评论,空泛而没什么意义。写的人也只是一些写IT东西写得较多的人。我要的是那些成功者的心得经验,真知灼见。

RE:文章评论:《知识经济》:关于我们 - 许板凳 - 2001-11-02 16:28:47

【(许板凳)回复(网络2000少侠)的大作】 知识经济杂志在中关村哪有卖?北大附近的几个报摊,海图的那个,都没有卖的。

反对:写人物好象更难把握。 - black1999 - 2001-11-02 22:53:39

历史因为一个个曾经鲜活的人而变得丰满而充实,正是一个个人、一件件事将过去串接起来而成为历史。 读过《万历十五年》的人,一定会赞叹作者通过人物对历史的把握。 然而,有几个人能够把人物传记写成历史?因为这需要更高的角度、更广的知识面、 更深的专业知识、很小细节的把握、客观平和的心态,很细致的文笔………… 刘现在已经到了某种高度,他已经领悟到了这些,并且能够很好地将他表现出来然而,你不可能要求别人都这样。 看似平和、简单、淡淡的词句却是多年修练的结果。就好象《推手》中所讲述的高手一样。 好象现在很多电视台都在搞企业家的那种对话节目中,初衷可能也是写人物传记一样,但是又有几个能够搞得有声有色? 正如我们看到小孩子玩太极感觉很好玩一样,因为小孩子本应拿着木剑到处砍杀。

RE:反对:写人物好象更难把握。 - zdw - 2001-11-03 15:48:21

刘老师的确是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每次和他一起喝酒的时候,总是不敢接受每天晚上拜读的心潮澎湃的好文就是出自眼前这个白白胖胖,说话温温和和的人手笔,呵呵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坏故我在,我在故我爱!

RE:文章评论:《知识经济》:关于我们 - 稻草人(可可) - 2001-11-03 17:16:47

【(稻草人(可可))回复(网络2000少侠)的大作】 读刘韧开始于《南方周末》,然后到《计算机世界》,现在到《知识经济》,每一次的阅读,都是很开心和快乐的。 喜欢这些东西,因为能促使人的成长。

RE:文章评论:《知识经济》:关于我们 - 许板凳 - 2001-11-02 16:28:47

【(许板凳)回复(网络2000少侠)的大作】 知识经济杂志在中关村哪有卖?北大附近的几个报摊,海图的那个,都没有卖的。

反对:写人物好象更难把握。 - black1999 - 2001-11-02 22:53:39

历史因为一个个曾经鲜活的人而变得丰满而充实,正是一个个人、一件件事将过去串接起来而成为历史。 读过《万历十五年》的人,一定会赞叹作者通过人物对历史的把握。 然而,有几个人能够把人物传记写成历史?因为这需要更高的角度、更广的知识面、 更深的专业知识、很小细节的把握、客观平和的心态,很细致的文笔………… 刘现在已经到了某种高度,他已经领悟到了这些,并且能够很好地将他表现出来然而,你不可能要求别人都这样。 看似平和、简单、淡淡的词句却是多年修练的结果。就好象《推手》中所讲述的高手一样。 好象现在很多电视台都在搞企业家的那种对话节目中,初衷可能也是写人物传记一样,但是又有几个能够搞得有声有色? 正如我们看到小孩子玩太极感觉很好玩一样,因为小孩子本应拿着木剑到处砍杀。

RE:反对:写人物好象更难把握。 - zdw - 2001-11-03 15:48:21

刘老师的确是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每次和他一起喝酒的时候,总是不敢接受每天晚上拜读的心潮澎湃的好文就是出自眼前这个白白胖胖,说话温温和和的人手笔,呵呵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坏故我在,我在故我爱!

RE:文章评论:《知识经济》:关于我们 - 稻草人(可可) - 2001-11-03 17:16:47

【(稻草人(可可))回复(网络2000少侠)的大作】 读刘韧开始于《南方周末》,然后到《计算机世界》,现在到《知识经济》,每一次的阅读,都是很开心和快乐的。 喜欢这些东西,因为能促使人的成长。

媒体的本色与良心 中华民族的劣根 - 胡震晨 - 2001-11-03 21:57:04

最近刘韧的几个非故事类的文字简短而深刻,让我有些感动。 我们能够说的是IT,IT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作为优秀的中国人一分子,良心和勇气比才华更加重要。 我们看到的是IT的人都很忙,我们也能看到在中国的西部,由多少青年人沉浸于麻将。一个没有努力工作的民族,一个没有危机感的民族是注定要衰落的民族。

RE:媒体的本色与良心 中华民族的劣根 - 庄稼 - 2001-11-04 01:27:44

【(庄稼)回复(胡震晨)的大作】 “我们也能看到在中国的西部,由多少青年人沉浸于麻将”,的确是这样,让人痛心疾首!

请你看个帖子:)你会痛心疾首,还是…… - 炳德 - 2001-11-04 19:15:19

【(炳德)回复(胡震晨)的大作】 这些好战分子究竟是怎么教育出来的?   这一代以及那一代的理想   我经历过一个全体青少年都渴望当兵打仗的时代,今天看过去它不免 荒诞,但当时的一切都是有本有源,顺理成章的,那是一个生活有如舞台 布景,被装饰得如火如荼的时代。   绿军装风靡全国,成为青少年们唯一的,具有绝对统领地位的流行时 装,这种整齐单一的审美趣味,自然源于这一代人所获得的整齐单一的教 育。炸碉堡堵枪眼之类的英雄主义行为,雪山草地的浪漫主义传奇,是自 幼年以来一直喂养我们的食品,比起异域的童话,这种喂养是不由你个人 或家庭选择的,它带有统摄性和强制性,接受是一种义务。那种整齐单一 的着装趣味,并非仅为审美的尺度,而更是道德的尺度了。   这一代人的唱火药味十足的歌,由衷地相信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人 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正等待着我们去解放。这一代人觉得生在和平年 代是一件遗憾的事情,甚至连“和平”这一类的字眼都是懦弱的,带有“ 修正主义”气味的,因为它使人生平庸,何况它几乎总与“演变”这样可 耻的字眼连在一起。“我们这一代青年将亲手参加埋葬帝国主义的战斗。 任重而道远……”这样一类名言的流行程度可以压倒当今任何一支流行曲 ,这一代人无论从高音喇叭里听到它,还是从友人来信中看到它,都无不 为之动容,从而进入一种躁动不安的梦境状态。革命的饥渴,战争的饥渴 ,献身的饥渴,伴随着青春期特有的饥渴,使这一代人如浸没在狂潮之中 ,没有立足点,也不肯沉没,于是便不断地翻卷,涌动。我们可以从当年 流传下来的诗文中,看到那个时代的生命标本,比如当年广为传抄的政治 抒情诗《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   “第三次世界大战”,是这一代人不断讨论的话题,几乎是从记事以 来,这场虚构的大战,就通过官方话语和私人话语,无数遍地让他们体验 过了。因此,诗人的虚拟,在这一代人的情感里,是比真实生活更真实的 。诗的场景是:那一场“赤遍全球”的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诗人站在北美 的陵园里,站在为攻打白宫而牺牲的战友墓前,抒情和回忆。回忆中有他 们共同经历的红卫兵运动,井冈山,大串联,更有那令人难忘的夜晚,一 同收听国防部的宣战令,出征,一同奔赴“最后消灭剥削制度的第三次世 界大战”……今天,我手里写下“国防部的宣战令”这几个字的瞬间,突 然有一种极恶劣的情绪反应,我甚至不愿承认自己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但 在当时,我确曾为这样的诗句激动过:   “还记得吗?    我们曾饮马顿河岸,    跨过乌克兰的草原,    翻过乌拉尔的高峰,    将克里姆林宫的红星再次点燃。    我们曾沿着公社的足迹,    穿过巴黎公社的街垒,    踏着国际歌的鼓点,    驰骋在欧罗巴的每一个城镇、乡村、港湾。    瑞士的风光,    比萨的塔尖,    也门的晚霞,金边的佛殿,    富士山的樱花,    哈瓦那的烤烟,    西班牙的红酒,    黑非洲的清泉。    这一切啊:    都不曾使我们留恋!    因为我们有    钢枪在手,    重任在肩……”   这些中国青年,就是这样踏遍了全世界,胸怀理想,也胸怀仇恨,浴 血南征北战,直至“冲啊!攻上白宫最后一层楼顶,占领最后一个制高点 。”直至全世界一片红,共产主义最后实现。   读这样一些诗句的时候,我们不会知道国际法准则,不会有良心上的 歉疚,更不会以为“侵略”这个向来只用于帝国主义的字眼跟我们有什么 关系,因为我们始终坚信我们是正义的。何况,我们在受教育中所获得的 道德准则还包括:对阶级敌人绝不心慈手软,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人民的 残忍。直至今天,我们当中的许多人仍然认为这是一种圣洁的情感,只不 过有点儿幼稚而已。   如果我们的历史课本或课外读物,向我们描述过某些我们应该知道的 历史,而且描述不是限于那些意识形态的辞藻,能略微地进入某一段社会 生活,比如二战前德国的社会生活,尤其是青少年的生活,或许我们会获 得某种对照。与历史对照可以使人较为理智地思考自身的处境。从如火如 荼的舞台布景中走下来,观看了另外几出同样如火如荼的剧目以后,你才 有资格有能力评价你自己参与演出的那一场戏。其实我们可以很轻蔑地对 待“空前绝后”“史无前例”之类的修辞方式,对于历史来说,这些巨大 得令人喘不过气来的辞藻,几乎都是谵妄的,不诚实的。   命运最终没有满足我们当兵打仗的痴迷,没有真的听到“国防部的宣 战令”,把战火烧到世界上去,没有真的实施“赤遍全球”的战争狂想, 实在只能说是上帝对我们的怜悯。在我自己做了母亲之后,再从历史图片 中看到那些十二三岁的德国孩子,在纳粹德国即将覆灭的前几天,列队接 受“元首”的接见,准备开上战场去充当炮灰的情景,我说不出我的感受 。我想,一切战争狂想都是有罪的,所谓“圣洁的情感”,不能减轻丝毫 的罪愆,那些满稚气的德国孩子,会说他们纯正的雅利安血统不是圣洁的 吗?   纳粹德国的宣战令满足了德国青少年的战争狂想,而在此之前,统治 者是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措施来灌输这种战争狂想的。   纳粹当局严密控制自小学开始的全部教育环节,取消全部私立学校, 改组了绝大部分教会学校,使教育“一体化”得以全面进行。   纳粹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出这样一代青年,用希特勒的话说:“全世界 在这代青年的面前都要骇得倒退。我要的是具有强烈主动性、主人气概、 不胆怯、残忍的青年,在他们身上既不允许有软弱,也不允许有温和。我 要从他们的目光里看到骄傲的神色和猛兽般的犷野……”   在中小学教学内容方面,文化课程大幅削减,政治教育和军事体育训 练的比重大幅度上升。政治教育强调培养青少年忠诚于领袖,具有为实现 纳粹主义的坚强意志责任心,勇猛好斗,不重私利,勇于为纳粹德国牺牲 一切。而在可怜的文化课程内,也充满着纳粹的革命化气味:历史课还未 历史知识的系统,而着重种族斗争,宣扬德意志历史上的民族英雄,着重 激发爱国热情;生物、地理、德语等课也向种族论(而德国总有数量可观 的知识分子在源源不断地制造着这一类理论)严重倾斜;数学课时常用于 学习计算炮弹飞行轨迹或枪炮瞄准的提前量;而物理化学等等,就更是可 以注入战争实践或军工生产一类的内容。   国家通过各种组织严密地控制了每一个青少年。从6岁到10岁,你是学 龄团员,跟随你的一个记录簿,开始记录你在纳粹化运动中的种种表现。 10岁到13岁,你必须通过考核——比如背诵纳粹主义要义和纳粹党党歌, 野营,操练,为国家收集废铜烂铁——然后升入少年队,你必须在希特勒 生日那天参加集体宣誓:“在代表我们领袖的这面血旗面前,我宣誓把我 的全部精力和力量献给我国的救星阿道夫。希特勒。我愿意而且时刻准备 为他献出我的生命,愿上帝帮助我。”你被授予一把刻有“血统和荣誉” 字样的少年队员短剑,你学习服从,学习射击和投弹,铺设电话线,学习 追逐整个社会都视之为荣誉的荣誉。14岁到18岁,你就成为青年团的正式 团员。你必须过集体生活,住在营房里,接受按武装部队的要求组织的军 事训练,学习纳粹史、种族学,听时事讲座:德国被包围了,要把民族的 力量聚集起来,为德意志民族夺取生存空间,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等 等。你必须参加农村劳动服役,必须统一着装,必须在大型的集会游行时 严守纪律,跟随喇叭狂热地呼喊……而在这之后,你成年了,你将幸运地 接受国家赐予你的“最高和最后的国民教育”——服兵役。在多年的受教 育中,你已深深认同这一点:德国陆军是全国的榜样,它具有最可贵的素 质,即纪律、团结和牺牲精神,军队是德国“最具社会主义性质的组成部 分”,是对青年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场所,它必须作为青年教育的终结阶 段。   在这环环紧扣的教育体系中,你一点一点地失去了个人的自由,你既 没有个人行为的空间,也没有个人思想发展的空间,生活中所有空间和时 间都被集体、国家所充满。但这又有什么呢?元首早就这样教导过的:“ 一个民族的思想和意志的自由,要比个人思想和意志的自由有价值得多。 ”而且这种价值似乎是可以立刻看见的。   你走完了党所勾勒的接班人成材全过程,通过了多年不间断的治炼, 你有了挺拔的身姿和钢铁般的意志。连终日标榜民主自由的那些美国人也 不禁羡慕你,并因此而怀疑他们的宪法制度是否比得上纳粹的理想,他们 说:在新闻短片里,那些年轻的德国兵多么英俊多么富有生气!而我们美 国的年轻人则整天看电影,像一群废物。   在一个全社会都仰慕军人的时代里,青少年会为自己确定什么样的人 生道路呢?他们的体格、他们的信仰、他们的知识结构、以及他们青春期 的欲望,都在推涌着他们。他们仿佛站在世界之巅,俯视这个小小的世界 ,油然而生一种神圣的使命感,何况“血统和荣誉”的短剑,是祖国早就 授予了它们的呢?为德意志民族而战,为斩断套在祖国颈上的绞索,夺回 祖国的自由和生存空间而战,为拯救了德意志祖国的元首而战,为血统和 荣誉而战!用纳粹党的教导来说:这是进入历史的伟大时刻,这是史无前 例的伟大事业。至此,难道战争还是可以避免的吗?   后世的论者试图控清为什么会发生纳粹那样的罪恶,到底是些什么样 的人在充当希特勒的屠夫。有学者不惮烦琐,一个一个地调查纳粹军队中 士兵的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结果发现,这些杀人恶魔,个个都说得上是 品行端正的普通德国青年,他们的经历也不过是德国青少年从学龄团、少 年队到青年团、国防军这样普通的经历。   一名上尉在法庭上如此叙述说:   “1943年3月初,我收到了80个囚犯,要我用希尔特给我的毒气把她们 杀死。……“在几个党卫队人员的协助下,我把那些女人的衣服剥光,并 把她们推进毒气室。门一关上,她们就开始尖声号叫起来。我通过一条管 子把一定数量的毒盐送入室中……从一个窥视孔看室内发生的情况。这些 女人只呼吸了大约半分钟便栽倒在地上。我开了通风机以后,把门打开。 我发现那些女人都已死在地上,浑身都是粪便。”   当检察官问他当时的感觉时,他的回答是:   “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毫无感觉,因为我是奉命用我已告诉过你 的办法杀死这80个人的。而且,我正是按照这种方式训练出来的。”   片刻之间虐杀80个生命,而毫无感觉,这便是纳粹教育思想和教育体 系的巨大成功。我想象,在说到“而且,我正是按照这种方式训练出来的 ”之时,我名上尉依然是英俊挺拔的,内心里他依然认定自己是德意志祖 国的忠诚战士。   德国的三四十年代,中国的六七十年代,都已是过去了的事情,人们 在形容这两段历史的时候,都喜欢用同一个词——浩劫。但这一个词并不 能结束一切。追述这些,就是由于它们在我心里总也不能过去,而且我想 ,没有直面于它的认真清理,所谓浩劫,是不可能从一个民族的历史中过 去的。   作为这一代中人,我不喜欢听受害者对当时青少年们的“革命行动” 一味地控拆,不喜欢听诸如“红卫英雄”之类的鄙称,我总是下意识地回 护着少年时代的“圣洁的情感”。但有一次,当我又读到一位老人在回忆 录中作这种控拆的时候,有地声长叹却触动了我——“这些坏人是怎么教 育出来的啊!”我蓦地想起那些眼熟的军用皮带,那些涂在老师脸上的墨 汁,还有,一个出身很好的中学生,把同学绑在木桩上做稻草人,用军体 课上学来的很标准的甚至很优秀的刺杀动作,向同学前胸不断突刺……快 三十年了,我几乎不再想起这些,这无疑是一种回避。而在读到别人的历 史和别人对自身的剖析之后,我想我们有必要明白我们这块土地曾发生的 事情,我们有必要回答那个总是被回避着的问题——   这些坏人究竟是怎么教育出来的?

RE:媒体的本色与良心 中华民族的劣根 - 马振 - 2001-11-05 00:24:35

【(西部的马振)回复(胡震晨)的大作】 “我们也能看到在中国的西部,由多少青年人沉浸于麻将”似乎这句话与现实有点出入吧?

RE:请你看个帖子:)你会痛心疾首,还是…… - carboy - 2001-11-05 11:57:20

炳德 这篇东西发人深省 :【 在炳德(颜钧)的大作中提到:】 :【(炳德)回复(胡震晨)的大作】 : : : ......

RE:媒体的本色与良心 中华民族的劣根 - 庄稼 - 2001-11-04 01:27:44

【(庄稼)回复(胡震晨)的大作】 “我们也能看到在中国的西部,由多少青年人沉浸于麻将”,的确是这样,让人痛心疾首!

RE:媒体的本色与良心 中华民族的劣根 - 马振 - 2001-11-05 00:24:35

【(西部的马振)回复(胡震晨)的大作】 “我们也能看到在中国的西部,由多少青年人沉浸于麻将”似乎这句话与现实有点出入吧?

RE:请你看个帖子:)你会痛心疾首,还是…… - carboy - 2001-11-05 11:57:20

炳德 这篇东西发人深省 :【 在炳德(颜钧)的大作中提到:】 :【(炳德)回复(胡震晨)的大作】 : : : ......